双堠镇崖子马蹄烧饼香气扑鼻,色泽金黄,外酥内软,保持着粮食的原香味,营养丰富,老少皆宜,久食而不腻,属于食中佳品。 崖子马蹄烧饼选用沂蒙山区优质小麦加工粉做为主要原材料,沂蒙山区山清水秀,土地肥沃,小麦生长期长。烧饼的发面器具是考瓷大盆,使用传统发面法没有任何化学原料,发面很有讲究,烧饼口感好坏主要在发面上,要保持一定的温度、一定的时间,不能大发,还不能小发,掌握在最好的时候是做出好烧饼的关键,发面时间长了会有酸味,失去了粮食的香味,发面时间短烧饼吃起来没有力,在各个环节都要精准把握,面发好后进入揉面过程,把发好的面加入面粉在面板上反复多次按压,大约在千多次,使面更加劲道,做成像马蹄子式面团放在烧饼炉中进行烧烤。烧饼烤制使用原始传统土造烤炉是用土坯支成的,用泥土烧制的泥做内胆,选用燃料一定是果树硬木柴为主,木柴须烟小无味的,在炉内燃烧两小时左右,把整个炉体加热后停火,再把提前做好的面团均匀贴在炉中,利用木柴烧后的木炭火和炉本身的热量完成烧制烧饼,这时要准确掌握火候,勤观察炉中烧饼的变化,达到最好成色时出炉,出炉后再在外表手工刷上一层食用油,上端点缀少许芝麻,色泽金黄,好像金色马蹄。整个的加工过程从发面、揉面到烧制用的果树木柴,都是纯手工制作,制作出的烧饼色泽金黄,香酥可口。 “崖子马蹄烧饼”制作过程由于是全部手工操作,虽然产量很低,每天生产百多斤,但在当地供不应求,每天超过10点购买着往往是空手而回,在当地百姓家中不论是家中来客还是各种酒席,崖子马蹄烧饼都作为最高接待标准,在外的老乡回家必要吃的家乡味。 崖子马蹄烧饼相传至今已是三代传承,现传承人徐玉庆的爷爷置办起的烧饼店,是家中主要经济来源,当时生产的烧饼主要在当地邻近的村庄销售,销量很少,有钱的富户才能买着吃,有时挑着担子去邻近的蒙阴垛庄等地销售。30年代他的父亲徐成芳继承了烧饼的烧制技术,在崖子村路边办起了烧饼店,生意很红火,方便了当地的群众,1959年个体经营的商铺停办,崖子村成立了大队副业组,副业组分为:磨面粉、压面务、蒸馒头、烤烧饼、染布坊等,大队统一管理,收入归集体,副业组人员挣工分,当时副业是村里的主要经济收入,崖子烧饼在村副业中有重要的地位,由于烧饼具有独特风味,受到客户的青睐,十里八乡都小有名气。 |